欢迎您访问安徽教师资格证网! 本站为安徽教师资格考试民间交流网站,主要为考生提供考生报名时间安排以及教师资格证常见问题答疑等相关信息,教师资格证官网还以安徽省教育考试院www.ahzsks.cn或当地教育局所示为准。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招聘交流群

考生交流群

微信小程序

免费领课/找工作

在线咨询
公众号
交流群
考生交流
合作联系
在线做题
短信提醒
教师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获取验证码

特别提醒:

1.提醒为短信模式,请填写本人正确的手机号码

2.确认预约后,会有专门的客服确认您预约的项 目,请保持通讯畅通

3.如有任何问题,请致电客服热线:
或点击网站首页的在线咨询

2020安徽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二

时间:
2020-10-23 09:37:23
作者:
许老师
阅读:
来源:
安徽教师资格证
  【导读】安徽教师资格网为考生提供安徽教资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二,一起来参考下哦。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案例: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祝福》。我经常讲学文学作品要掌握一个概念,小说最主要的概念是什么?

  生(此起彼伏声):虚构。

  师【板书“虚构”】:为什么要虚构?有句话怎么说?

  生(小声,不确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师(鼓励语气):作家认为——

  生(部分续接):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师:那按照这篇文章来说,按照鲁迅的这篇小说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怎么去理解?美好的东西应该是这样的,这篇小说大家看看,它所写的是什么?

  生(交错地):悲剧。

  师(点名):刚才你说是什么的悲剧?

  生1:我觉得是社会环境影响个人命运的悲剧。

  师(复述):个人命运的悲剧。谁的命运?什么的命运?

  生1:祥林嫂。

  师【板书“祥林嫂”】:祥林嫂的命运。那大家看看,鲁迅在这篇小说当中通过虚构,刚才同学说表现了祥林嫂的命运。那在这当中,大家看看,“应该是这样的”这几个字该怎么去理解?

  师(强调):应该是这样的。哪个同学来说说看?

  师(引导):美好的东西,我们所赞美的,我们所追求的东西,那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作家之所以要创作小说的重要原因。而在这样的小说当中我们怎样理解?哪位同学能来说说看?

  师(鼓励):随便说。

  生2(自告奋勇):老师我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不是说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而是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他揭露了生活的丑陋面,然后,留下来“应该是怎样的”是给我们去想象的。

  师:好,留给我们去想;那我们在想的时候,譬如你在想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生2(继续):我在想,祥林嫂一方面在刚开始时干活很勤快受到重视,后来又被绑走,这样其实反映了当时旧社会乡村里面平民的实际情况,就是那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妻子必须侍奉婆婆的那种封建传统。要打破这种传统,不应该再禁锢这种传统。

  师:那么反过来,同学们我们来考虑一下,不应该是这样的,那应该是怎样的?

  师(点名,生3答不出):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大家继续思考。

  生4(主动):我是这么理解的,生活应该是这样子,那这篇文章里我们给“生活”加个形容词,就是“旧社会的生活”。旧社会的生活会这样子,就是非常痛苦,等于在这种痛苦的社会环境下应该会有悲惨的人、悲惨的遭遇。所以他说的生活不应该只是我们所说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而这里要体现的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一种揭露。

  师(示意生4坐下):在旧社会就会有这样悲惨的人生。好的。刚才几位同学讲到,旧社会也好,黑暗也好,生活的痛苦也好,祥林嫂的悲惨也好,都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要揭示的现象。那么其本质在哪里呢?是谁造成的?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呢?好,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一起来阅读这样的一篇小说。首先请大家来说说看祥林嫂有怎样的人生遭遇。

  师(提示):文章很长。她的生活,她的一生……尽量用自己最简单、最简要的语言试着把它归纳出来。

  师(期待地):刚才几位都是男同学。

  生5(女):社会。

  师:社会。就两个字?为什么?

  生5(解释,轻声。师走至身边。)

  师(点评、引导):你思考的其实已是深层次的问题了,谁害死了她?这是一个总结性的问题。那么祥林嫂在我们的小说中是怎样的一种处境、状况?

  生5(继续):她的人生是失败的、可怜的。

  师:你的解释是“社会害死了她”。那同学们来看看,祥林嫂的遭遇、祥林嫂最后的结局。

  问题:

  (1)请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具体内容的。(10分)

  16.【参考答案】

  (1)案例中的教师通过问答法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分析文本。首先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得知小说的创作中经常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分析具体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应该是这样的”,进一步的分析文章中内涵,即作者对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讽刺。最后,着重思考“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这一深刻的问题,总结文章主旨。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主体,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请说明教师是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10分)

  (2)教师采用问答法进行授课,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予学生话语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当分析重点语句“应该是这样的”时,教师在逐步的引导,引导学生“随便说”“继续说”,在学生不确定答案胆怯时,教师走至学生的身边,并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女同学发言。案例中的老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多次给予学生发言机会,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17~18题。

  水样清纯的花样年华

  ①记忆的碎片散落在四处,因为时间的流逝变得稍稍有些暗淡,今天我要将它们重新拾起,编织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②童年生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家门口的小院子,每天沐浴着阳光,在小院子里和伙伴们疯跑,摔倒了,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和小伙伴们闹成一片,直到太阳下山才依依不舍的回去,不必叹息时间过得很快,因为当太阳再次升起时,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

  ③儿时的很多事已经记得很模糊了,有时,我真的很佩服爸爸妈妈,他们总是可以清楚得记得我小时候的每一件事,然后细细向我讲述一个疯丫头的成长历程。

  ④告别了充满阳光与朝气的小院子,我走进了小学的大门。那时的我是一朵从胆小走向活泼的花朵,六年,一朵花开的时间,世界的大门徐徐向我打开,无数新鲜有趣的事情刺激着我的眼球,我开始学习,开始懂事,开始有了一大堆伙伴,开始知道记住别人的生日。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过自己马路时父母鼓励的眼神,第一次洗衣服时父母欣慰的眼神,第一次做饭时父母开心的眼神……童年,是金色的阳光。

  ⑤离开了生活了六年的小学校园,怀着对中学生活的憧憬,走进三十一中的大门,有人说,初中就不再是童年了,我们开始走进青春。虽然不能再像儿时那样在小院子里疯跑,但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梦,开始为梦想而奋斗,就像和伙伴们疯玩一样,追求梦想同样是一种快乐。喜悦与伤心结合,失败与成功交织,共同编织着丰富的多彩中学生活。中学不同于小学,走进中学大门的那一刻,一种无形的压力随之而来,但校园里仍然可以听到我们的笑声,虽然各科的作业压得我们揣不过气来,虽然一学期也睡不了几个安稳觉,即使我们不停地穿唆在各个考场之间,但我们仍会抽出仅有的空闲时间,坐在操场的大树下乘凉、聊天,课余,我们谈梦想,谈趣闻,谈明星,教学楼的走廊上不时会传来我们的歌声。

  ⑥“……闪耀的梦照亮你和我,化成幸福的彩虹,张开翅膀,天地任我疯涌,穿越绝望,坚定的翱翔,绽放无限的笑容,青春梦想属于你和我。”

  ⑦正如歌中所说,青春梦想始终属于我们——水样清纯的花样年华。

  17.请找出第⑤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第⑤段中的一处病句,并分别指出并修改。(8分)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揣”应为“喘”;“穿唆”中“唆”应为“梭”。

  病句:“即使我们不停地穿梭在各个考场之间”

  改为“虽然我们不停地穿梭在各个考场之间”

  错误原因:排比句式,转折句式结构整齐。

  18.请指出该习作的优点,简要评析。(12分)

  18.【参考答案】

  优点:内容充实,语言通俗朴实、平易晓畅,情感真挚。

  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记叙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小学时光和初中时光。作者回忆小时候在熟悉的院子里面,疯跑,玩闹的场景,天真烂漫,生动形象。也描绘了小学时光,回忆了自己很多的第一次,也看出了自己的成长。在初中时光的笔墨是最多的,在这段时光中有很多的压力,有很多的学习任务,但是这段回忆更是快乐的,有梦想,有快乐。整篇文章详略得当,叙述脉络清晰。在文章的结尾处,更是紧扣主题,水样清纯的花样年华,突出文章的情感主旨。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课文介绍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宋词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面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融结合。

  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相关要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

  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准照抄材料)(20分)

  19.【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多媒体、讨论等方式,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设计依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阅读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学习中,学生能够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情感的上升。

  从文本特点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从学情来分析:诗歌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此之前有所学习,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诗歌的解读能力。

  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多媒体、讨论等方式,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走西口》,由离别导入,找出“伤离别”的语句。

  一首《走西口》哀怨回肠,唱出了情哥哥和情妹妹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在遥远的宋朝的情妹妹中就流传这样的段子:“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里的柳七就是柳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来认识这位情哥哥吧!

  二、知人论世,走进作家及作品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抑郁不得志,终身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雨霖铃》是柳永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三、吟咏诗韵,整体感知词文。

  1.诵读:①教师范读。

  ②齐读:明确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悲伤凄凉的。(以凄凉萧索的环境酿造了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应读得低沉缓慢。)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思考:《雨霖铃》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用文章中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伤离别”。

  3.为什么会“伤离别”?找出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篷、兰舟、烟波、暮霭、楚天、酒、杨柳、晓风、残月。

  四、深入赏析,体会情感

  1.朗读并思考: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体现出一种什么情感呢?

  明确:凄凉、悲切的离别之情。长亭是伤感之所,寒蝉是伤感之虫,傍晚时伤感之时,骤雨是伤感之催化剂。

  2.想画面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思考讨论: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可以吗?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明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体现了力度和时间长度,不是礼节性的握握手,而是情感的传导、情感的凝聚。“竟”,竟然,表明离别时本该有千言万语,但此刻竟哽咽住了,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3.小组讨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深入分析作品深层含义,品味“伤离别”与恋人分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齐读词的下片。

  明确:“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结合作者人生经历,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却又忘不了功名。所以说柳永是矛盾的,无奈与孤寂的。

  4.比较阅读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两位风流才子的离别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徐志摩可能侧重于友情,所以说忧愁是甜蜜的。而柳永侧于爱情,感伤就多了。试想去路茫茫,道路修远。词人的愁思就好比千里烟波一样长远;迷惘就像沉沉的暮霭一样的沉重。齐读上片词,再次感受这对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无论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相思苦和离别情。

  五、拓展思考

  思考:假如离别时真的要说些什么,你会说哪些话?播放电视剧《宫》男女主人公分别时视频短片。

  六、小结作业

  小结:本首词描写了分别是的凄凉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愁苦与不舍之情。

  作业:选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改写成一段优美的短文(300字左右)。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雨霖铃》里描绘了哪些分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21.【参考答案】

  (1)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2)有感情朗读并思考:整首词中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

  (3)小组探究并思考:词的上阕和下阕描绘了什么场景?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抒发情感的?

  明确:上阕主要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明确:《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画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画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4)情境再现: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自己的语言抒发柳永当时的情感。
 

  以上就是关于2020安徽教师资格: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二的相关内容,想获取更多关于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资讯,如2020安徽教师资格报考指南、面试技巧、报考条件、常见问题等,敬请关注安徽教师资格网或扫描右下侧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教资信息!

/uploadfile/2024/0328/20240328114418107.png

教师资格备考指导 立即定制专属备考方案

OR